Podchaser Logo
Home
道听途说

假艺术节

道听途说

An Art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道听途说

假艺术节

道听途说

Episodes
道听途说

假艺术节

道听途说

An Art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道听途说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托马斯·萨拉蒙原来是斯洛文尼亚人,到了萨格勒布以后才知道。十多年前课件里以脚注形式出现的行为艺术家,至今还在笔耕不辍地写诗,这也是不去萨格勒布不会知晓的事情。 不知道怎么记录,也不知道播客录了些什么,甚至不太想写这段前言。许多激进的实验,或许早已消失在东西边极其不平衡的文化光谱之中。但是,也有些一见如故的倔强和拒绝,在自由的幻影之下持续焕发生命力,一直涌动,一直蓬勃。 - 主播:Orange 微博 @道听途说播客 「道听途说」是假艺术节的独立播客项目。 本期内容的配套图文索引,已同
Toi Toi Toi 是「呸呸呸」的意思。 在戏剧和表演艺术领域,讲这句话意味着把晦气赶走。对主创们来说,也算有点迷信的祝福。 「道听途说」开设的同名短播客小单元,以欧陆剧场为圆心,记录主播在剧场内外的经历与观察。节目中的即时思绪,也许会相对懒散。除了与听友们分享之外,也借此机会为自己留存部分新意和旧梦。 - 荷兰焦点剧场创作者德里斯·范霍文 Dries Verhoeven 新作《亲爱的挚友》Dear beloved friend 上周在 ITA 完成首演。舞台上只有一张投影屏幕
剧场是什么? 剧场是弱点和缺失, 剧场是崇高的讽刺。 剧场来自无法接通的过去, 剧场指向混沌不明的未来。 剧场是孤单的电子锅, 剧场是但丁的地狱, 剧场里的暴君被磨成浆糊, 剧场是小丑们怀疑存在的条件。 剧场里的“政治正确”虚无做作, 剧场里的文化焦虑随处可见。 剧场是无法平息争议的场所。 剧场是避风港, 剧场是最后的堡垒。 终于找回了泡在剧场里的日子。本期「道听途说」,主播与嘉宾吴女士共同回顾一段时间以来以荷兰为圆心的欧陆剧场观察笔记。除了离开文本的剧场,无法归类的表演之外,我们
书读小半,伊利亚·伊里奇·奥勃洛莫夫依然没有离开他的床。自然界庄严静止,奥勃洛莫夫持续酣睡。诗意的思想热切发光,奥勃洛莫夫漠然颓废。他是19世纪没落的无为贵族,也是世界文学史中数一数二的懒惰冠军。他是存在主义式的“沙发土豆”,也是时代中高举“多余人”旗帜的闲散人士。列宁借奥勃洛莫夫影射抨击效率低下的官僚作风,杜勃罗留波夫则认为“奥勃洛莫夫性格”是拆解俄国怠惰民族性的关键,至于原著作者冈察洛夫本人却对奥勃洛莫夫的诚实、正直和极端理想主义饱含怜悯。 浮士德无休止努力,奥勃洛莫夫无限期躺
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 Carlo Rovelli 相信时间参差不齐。比如,两块怀表在同一水平面,时间几乎以相同的速度流逝。但当我们把一块怀表放在高处,另一块怀表放到低处,时间不再一致。高处的时间走得更快,低处的时间过得更慢。换言之,时间的流速不同。时间作为一个虚构的度量衡,的确能够有效洞察物质变化的进度,但时间的本质是什么?时间真的存在吗? 时隔十五个月后更新的本期「道听途说」,主播邀请良师益友,卓纳画廊香港空间资深总监许宇 Leo Xu 讨论不稳定的系统中令人困惑的时间。穿
Toi Toi Toi 是「呸呸呸」的意思。 在戏剧和表演艺术领域,讲这句话意味着把晦气赶走。对主创们来说,也是种有点迷信的祝福。 「道听途说」即日开设的同名短播客小单元,将以欧陆剧场为圆心,记录主播重返第一现场后的经历与观察。节目中的即时思绪,也许会相对懒散,除了分享之外,更想为自己留存一丝新意和旧梦。 - 比利时新生代焦点编舞杨·马腾斯全新作品 any attempt will end in crushed bodies and shattered bones 巧借当代政治语汇
与艺术家陈维的对话围绕着他在昊美术馆(上海)的个展「Good Night」展开。在他的作品里,夜晚通过镜头的不断捕捉、重访、截取和再造,呈现出另一种别样的真实。画面中不太常见的城市面貌,连接着现实生活中不断拓展的城市边缘。情境之外的经历,或许与艺术家相对频繁的工作室“迁徙史”有关,又或许是隐匿于喧嚣现代化过程中不易为人察觉的“故事的另一面”。 陈维的创作,聚焦个体,也关注群像。空间和时间此消彼长,自我和群体的互相拉扯,在他极具个人风格的摄影语言中,不言而喻地存在着。正如艺术家在对话
此时此刻讨论剧场,似乎依旧绕不开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共享空间的缺失、观演关系的改变、创作风险的加剧,在过去这段日子里时刻困扰着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机构,更是为戏剧与表演艺术领域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期「道听途说」,我们邀请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剧团 (以下简称ITA) 的创意总监 Wouter van Ransbeek,共同探讨特殊时期剧场管理工作中的“不变”与“万变”。 如果说剧场的本质包含了一种公共的、现场的、即时且有形的参与,那么如何将类似的体验数字化已然成为艺术家和相关
应2021画廊周北京之邀,本期「道听途说」尝试通过与两位资深嘉宾的对话,讨论当今艺术市场的核心问题之一 ── 「收藏」。 在音乐领域成绩斐然的姚谦,用他细腻隽永的歌词,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乐迷的青春。与此同时,他也拥有非凡的艺术品味与鉴赏能力。作为一名低调的艺术收藏家,姚谦认为以阅读为线索了解和讨论艺术至关重要。视觉经验的直白与透彻,不仅可以连通多面貌的历史与人群,也为他带来了诸多思考与感悟。 画廊周北京的总监王一妃则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为听友们细心介绍了介于双年展与博览会之间的「画廊周
本期「道听途说」,是主播这段时间“爆肝”沉浸音频社交平台的结果。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巧遇“丐帮”,或许也不至于那么沉迷。事实上,沿着“扮演”和“即兴行为”这两条线摸索,个体在这个知名不具的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呈现不仅缤纷有趣,还特别布莱希特! 有趣的灵魂借假扮他人之姿,欢乐讽刺和糊弄平台上真假难辨的“高等华人”和专业词汇满嘴跑的“财富自由圈”,配合默契,机智可爱。回过神来,依然觉得特别奇妙。真实人类世界里的盲从与自负,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时刻,竟然变得一目了然。 多年前,居伊·德波曾指
开始讨论何为专业的表演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讨论训练、讨论分析、讨论知觉、讨论理性、讨论感性、讨论过程、讨论真实、讨论怎样成为角色、讨论如何持之以恒地保持专注...... 开始判断何为专业的表演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抵御流量、抛弃做作、警惕娱乐、拒绝模式、直面弊病、阻止单调、反对动摇、怀疑强制的情绪输出、坚信下意识的表达并非随机 ...... 本期「道听途说」,主播邀请椎•剧场艺术总监、创办人,曾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任教二十余年的李芊澎女士跨时区连线,共同探讨看似轻巧却悬而未决的问题
「道听途说」姗姗来迟的第四期 Bonus Track,主播邀请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历史、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博士后学者吴凡女士共同探讨何为线上剧场。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在文化领域最为显著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它彻底摧毁了戏剧赖以生存的传统场域。于是,长期在数字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戏剧和表演艺术,不得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重新摸索线上剧场的种种可能。过程可谓战战兢兢,跌跌撞撞。 然而,原本存在于实体剧场空间内的演出真的可以百分百
2021年首期「道听途说」的对谈嘉宾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杨福东。杨福东的作品以极具个人风格的东方古典意蕴与先锋移动影像观念闻名。在近年来的创作中,他面向影像创作本身的定义、观看的边界、媒介与叙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挑战。以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意会”为一脉核心,艺术家从历史文化的剖面深化和再创造,持续探讨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 与杨福东的对话从他近期的个展《无限的山峰》开启。这场影像、绘画、摄影和多媒体装置等媒介兼容并蓄的展览,宛若一件在空间中无限延展的整体艺术作品,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际巡演几乎戛然而止。这个时候去观察国内戏剧行业的发展状况其实视野相对比较清晰。没有引进项目之后的中国剧场,还剩下些什么?中国剧场的发展,是否对外来的资源有着过度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否必要? 剧场空间接连拔地而起,然后呢?我们身边的剧场,有性格吗?性格为何特别重要?在原创作品数量远远不够的情况下,如何策划和制作节目,才能不做同质化的表达?我们为何要区分生产型剧场和“接单型”剧场?持续发问之后,你是否依然相信中国剧场充满无穷能量?在剧场这个最有可能创造各种特殊性
理想世界,戏剧不只属于剧场,表演项目也不应该成为美术馆的附庸。本期「道听途说」邀请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表演项目策展人张渊,共同探讨跨越剧场和美术馆的表演。黑盒子和白立方之间的灰色区域,充满无限可能的同时,也拒绝被传统的策展逻辑定义。健全机制的缺席,使得本土表演艺术领域内的独立创作步履维艰。也正因如此,张渊的日常工作才显得特殊与珍贵。 然而,眼前的困境绝不仅仅是原创作品的质量参差问题。宏观来看,身在亚洲的我们,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对等的主体性叙述方式?在民营资本的支持之下,中国的独立创
一期在不知不觉的滞后中“逾期”的播客,一期自己都会“忍不住转身”反复重播的节目。「道听途说」与北京中间美术馆主题展览「忍不住转身」策展团队的对话,敬请收听。 北京中间美术馆的主题展览「忍不住转身」关注了较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通过创作转身回看过去、回看一段历史的这一动作,观察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转向的潜能。展览作品转向的历史充满了不确定和弹性,这种转向本身的意图和目标也大多是隐晦的,甚至是混沌而直觉的。这些方向、立场、目的多元又含混的转身促使策展团队进一步提问,是否可以将这种“转身”看作对
「道听途说」本期大来宾是卓纳画廊 David Zwirner 的资深总监许宇 Leo Xu。熟悉艺术世界的朋友们或许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加入卓纳画廊前,Leo 曾携自己的同名画廊 Leo Xu Projects,以上海为圆心,开辟了一片天地,为中国当代艺术图景书写过自信扎实的注解,至今回响依旧。 坐标转移到香港之后,Leo 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条视野更为开阔,也相应更加高速的“赛道”。作为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艺术管理者,面对眼前看似停滞了的“旧世界”,他有哪些层次分明的理性思考?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有存在的目的,他把这种目的称为 telos。事实上,telos 也意味着"端点"、"目标"、"意图"。如果把它应用到一个更具体、更微观的语境中,那么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界,每个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的 telos,不仅为认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个体获取知识以及过程中所持有的信念提供了参考。 本期节目嘉宾周安迪的出版工作室,就叫 Telos (梯)。梯出版工作室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周安迪却早以书籍设计师和翻译的身份在图书出版业中默默前进了许久
本期「道听途说」Bonus Track,由播客听友俱乐部 The Bounty Club 的部分成员共同录制完成。 应对 COVID-19 的预防措施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勤洗手、戴口罩、不要主持或参加大型聚会,这些建议,相信自律的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过去这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关注病毒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干扰。但与此同时,社交距离带来的影响也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暂时的隔离是否会在疫情过去之后让人们分散成更为孤立的群体?对公共空间的焦虑和怀疑又该如
新冠疫情的爆发,好似一剂“大梦初醒针”,击碎了几乎所有残存的乐观。时而百感交集,时而三心二意,大概就是自己这段时间的状态。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灾祸之中的焦虑心碎,没有人能视而不见,也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本期「道听途说」更像是一个人的碎碎念。注意力很难集中的日子里,无法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情绪成了难解的困扰。于是顺水推舟般选择在碎片信息中“遨游”。虽然效率低下,但也算是略有所得。 节目中提到的这些书籍、戏剧、网站、游戏和艺术现场,组成了一份临时的疗愈清单,也为自己建立起了情绪上的屏
第二季「道听途说」的首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相识不久的好友孙大肆,畅聊了一番独立音乐人的工作日常与个中甘苦。我们与大肆相识于2019年外滩美术馆 Highlight 展演期间的「岛屿酒吧」项目,彼时沉迷在「收工电台」中的两位主播对嘉宾的职业生涯一无所知。 这份因无知而存在的神秘感在听过大肆的音乐之后就烟消云散了。事实上,大肆的创作很难被归类。用 Meg 的话来讲,好似“带电的民谣”。那些盎然的吟唱,配上诗意的歌词和偶然出现的自然声,温柔又坚定。有点淡淡的怀旧和感伤,又带着一种在万家灯火
假艺术节独立播客项目「道听途说」一周年之际,两位主播录制了特别版年终总结大会,细数过去三百多天时间里录制的十七期节目。与此同时,我们也决定效仿不少领域内成功的内容创作者,尝试推出赞助型听友俱乐部 The Bounty Club,感兴趣的朋友们请留意补充图文索引中的加入方式。 「道听途说」是两位主播舒适区之外的尝试,我们不善言辞,平日里也没有那么热衷于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回顾这件事都会觉得有些做作。如果说舒适区是那个让人保持自我幻想的地方,那么这档播客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像
本期「道听途说」,我们共同讨论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划时代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时隔35年之后出版的续集 The Testaments. 这本小说同时也是2019布克文学奖的得奖作品之一。 The Testaments 一方面从三个不同的叙事角度细致解构了极权基列国的瓦解过程,另一方面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为故事赋予了层次和希望。 如果说在《使女的故事》中,女性角色受到的压迫令人喘不过气,那么在 The Testament
本期「道听途说」,我们邀请了现居上海的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张营营女士,与听友们分享她在今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的获选方案「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 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至今已助力三十余位华裔年轻策展人实现了十四场展览。他们在电厂的实践,拓展了策展的视野,让观众认识了更多中国年轻艺术家,也使他们的才华为国际艺术界关注。 张营营的青策项目用回归艺术生产本质的视角试图破解当代艺术的惯性状态,同时对观看的方式以及理解艺
本期「道听途说」,我们邀请到了目前中国戏剧与表演艺术领域非常重要的创作者李建军,共同讨论他和他的新青年剧团这些年来与素人演员共同完成的剧场作品。 从讨论个体与城市现代化关系的《美好的一天》,到处理普通人与表演关系的《大众力学》,再到窥探人类与图像关系的《人类简史》,李建军将取材于真实社会的片段与素材通过未经雕琢的素人演员,一次次坦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的焦虑和温柔,矛盾和力量,相信每一位到过现场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能够感同身受。 新青年剧团的作品中,没有矫揉造作似的仰望,也不存在自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