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haser Logo
Home
深耕廣播道

深耕廣播道 by 誌HK FEATURE

深耕廣播道

A weekly New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深耕廣播道

深耕廣播道 by 誌HK FEATURE

深耕廣播道

Episodes
深耕廣播道

深耕廣播道 by 誌HK FEATURE

深耕廣播道

A weekly New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深耕廣播道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此文章是根據受訪者訪問內容,以第一身撰寫我是一個90後,媽媽半年前已經離開香港,而我則原本打算3月中移民。農曆年期間(2月限聚令頒布之前)我係一個90後,媽媽喺半年前已經離開香港,而我本身都打算喺三月中移民。所以新年期間、二人限聚令實施前,我就爭取時間同三個朋友在家聚會,傾下移民前嘅準備同將來嘅打算。其中一位朋友當晚有流鼻水,不過佢一直也有鼻敏感,當時都無其他病徵,所以大家就如常食飯。「喂喂?你有冇病?我好似中咗。」第二日朝早,我就被朋友嘅電話嘈醒,一接聽電話,朋友就問我有無
主持/關震海受訪者/ 重慶大廈小食店業主 SHAH 相關報道: 抗疫基金不支援 「疫苗通行證」訊息混亂 重慶大廈15年小食店撐唔住或回鄉求生  |  獨立記者 黃雅文 報道第五波疫情由1月開始肆虐,確診數字過萬,在「清零」與「與病毒共存」的抗疫政策之間,政府選了前者。防疫措施一再收緊,禁晚市至4月20日,未來兩個月看不到將來,食肆苦不堪言,小食店更在結業邊緣。本月(2月)24日實施「疫苗通行證」,無打針者在商場門前止步,令平日車水馬龍,人流如鯽的重慶大慶變成一座「死城」。兩間小
被遺忘的新東血淚史《壹街一個故事 新東篇》好多人講本土歷史,忽略了新界這片大草原。新界以前有耕田有牛,亦有它濃厚的本土歷史。1898年,英國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英政府決定於1899年在大埔升英國旗,惹來原居民以竹枝反抗,新墟青年展開一場反英戰,令英兵且戰且退,舊墟中年卻不動聲色,靜觀其變。新界抗英第一戰,還觸發了一場世代之爭。余震宇老師繼港島、九龍,今次新作《壹街一個故事 新東篇》記錄了新界東的歷史面貌,書中很多未曾被討論的珍貴歷史,一 收藏在此書中。嘉
#哈維爾《無權勢者的力量》,一讀再讀,讓我們重拾方向。哈維爾經常用蔬果舖老闆作例,他貼、或不貼政府遞來的「全世界工人階級 團結起來」文宣海報,背後隱藏着他有沒有意識脫離意識形態的軌跡。2019年前或今天,香港百姓有沒有遇到捷克生果佬的遭遇?政黨要求排檔貼選舉海報時,他們的反應如何?我現在鑽研哈維爾一字一句,是否代表香港之前沒有意識形態決定我們的一言一 行。主編今次以自己採訪故事,分析意識形態就像空氣決定了香港人的行動、思想,我們如何在不自覺地進入這「規則」。活在我們發問也未必有結
主持/關震海林嶺東較為觸目的電影,他在音樂、氣氛、角色、情節、結尾,都是統一安排,往往去到結尾,就會來個來個大爆發。《嶺上起風雲》一書中,劉青雲將林嶺東和其他合作的導演如杜琪峯作比較,林嶺東不會中途改劇本,而杜琪峯那類型的導演不會放過任何的可以創作的機會。曾任林嶺東副導演鄭保瑞,他這樣形容林導:「我們在現場未必看到東San的魔法,然而當他一剪完片再看,那個魔法就會出來」。這個魔法,《嶺上起風雲》為我們揭開林嶺東創作的面紗。
主持/關震海嘉賓/郭文浩流傳會DQ區議員的日子越來越近,踏入7月,我們已經歷了幾個區議員嘅大辭職日,現在合計辭職的區議員人數已超過200人。區議員辭職後,社區如何建立社區關係,今次我哋請來第一次當選嘅年輕區議員 郭文浩 (阿YO),他在天水圍天晴邨做出不少突破,街坊在區議員辦事處搞交換二手書,一齊商討建設社區,他們替清潔工爭取取消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阿YO辭職之後,天晴邨可唔可以Be Water,邨民當家,自己組織起來?
加入蘋果日報港聞組3年的李雨夢,現為獨立記者。蘋果日報的消逝的對她而言造成相當大的衝擊。李雨夢直言在蘋果的消逝之後,突如其來的衝擊讓她陷入悲慟情緒久久不能自已。阿夢快問快答Q:請問你在蘋果工作多久?A:3年Q:在蘋果主要負責什麼?A:港聞採訪Q:簡述在蘋果工作期間遇到最衝擊/最挫敗的事A:2019年反修例運動採訪Q:蘋果的消失有沒有給你帶來什麼領悟?A:新聞自由並非必然,如果沒有真正的民主作為基礎,所謂新聞自由都是脆弱甚至不堪一擊。
主持 / 關震海、劉曉靖嘉賓 / 青衣島民成員王必敏及媚姨5月11日,規劃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房屋署向葵青區議會提出「青衣西路公營房屋發展計劃」,將曉峰園東南處、與長康邨只相隔了一條青衣西路的「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用地,並初步計劃興建3座220米高的大樓,提供約3800個公營房屋單位,預計容納人口為10300人。然而,計劃一出,不少居民在網上反映該區交通設備不勝負荷;葵青區議會亦在會上一致反對,並要求暫緩計劃。在該處興建房屋,實際上會對附近已有屋邨居民會造成甚麼影響?該綠化地帶
每次特首選戰前後,也是政府交出土地成績表的重要時刻,今次首次覓地搵到房屋署的工廠大廈。2019年施政報告建議將工廈改建成公屋,增加房屋供應。討論沈寂一時,5月24日突然出手,政府宣布四幢工廈,火炭的穗輝、九龍灣的業安、葵興的葵安、以及長沙灣的宏昌工業大廈改建成公屋。當中要求2208戶商戶在18個月搬走,用一次本土工業的大遷徒,去換取4200伙公屋單位?究竟值得嗎?拆卸工廈之後本土的工業又何去何從?今日請來沙田區議員麥梓健(阿Ken)、穗輝工業大廈的關注組發起之一Fanny,業安
主持 / 關震海嘉賓/ 澳門議員蘇嘉豪今年悼念六四活動,香港、澳門都出現或多或少的「事前維穩」。澳門政府首次用法例禁止六四集會,政府批評民聯會的口號如「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在回信中措辭嚴厲,指明集會有「煽動顛覆政權」和「挑戰中央政府權威」的意圖。以法取締,但今次澳門政府未有動用涉及《廿三條》,而是用《刑法典》,如果大會堅持舉辦六四晚會,便會觸犯「公開及詆譭罪」。去年六月四日,政府以疫情為由拒絕集會,澳門警察在議事亭前地及大三巴一帶屯重兵,至少5名年輕人被捕,蘇嘉
台灣宣布進入三級警戒,當中萬華區疫情升溫,被喻「三流之地」,流鶯、流氓、流浪者聚居之所,傳媒合力炮製萬華疫下「聯合國佳麗」繼續營業,在茶館之地鑽情色角度。台灣人對萬華區避之則吉,將之污名化。這次的受訪者涼粉,是當地扎根十幾年,同時為這場防疫戰中,負責物資後援的店主之一。今天她為我們現身說法,談談萬華疫情下的眾生相,當地NGO與社區工作者,如何迅速以民間力量與網絡,支援當中的居民?當地媒體如何帶風向,令萬華在這波疫情中被污名化?另外,過去一直參與社區營造的她,也為我們談談,萬華作為
菠蘿包?係台灣人發明㗎嘛~真係多...謝曬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