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haser Logo
Home
Kiki的聲音筆記

simivilang

Kiki的聲音筆記

A Society and Culture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Kiki的聲音筆記

simivilang

Kiki的聲音筆記

Episodes
Kiki的聲音筆記

simivilang

Kiki的聲音筆記

A Society and Culture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Kiki的聲音筆記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有一天,小貓咪馬桶蓋抓傷了自己的右耳,擦藥之後,戴上頭套,她躺在桌子下的紅色小枕頭上用力呼嚕。呼嚕,呼嚕,呼嚕。好像一隻小老虎。呼嚕,呼嚕,呼嚕,自我修復。
最近,有朋友問我:你的 Priority 是什麼?我說是人身安全和自由。我是否願意為此拼盡全力?我是否把最多的時間花在這裡?其實可能不是,人身安全與自由,是基於恐懼的 priority,基於「我不要什麼」,而非「我要什麼」。我要什麼?我的時間,我的行動,是否誠實地反映著,我要什麼?What do you want ?What is your priority ?問自己。
Soft and weak, like water.Inspired by Gwangju Biennale.水聲來自:片瀨江之島;維多利亞港;鐮倉海岸。訂閱我的Patreon聽更多內容:https://www.patreon.com/SomethingfromKiki
寫稿到一半,想起近日諸多動蕩,差點失去對世界的信心。寫一點節奏規律的東西,安穩自己。背景是我走在森林中的腳步聲,還有一些鳥叫聲,採集自去年秋天,花蓮港口部落的海邊。The Precious,珍惜那些珍貴的。更多內容會逐漸放到 Patreon 上,貓咪需要罐罐,我需要紅茶。訂閱我的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SomethingfromKiki
確診了,夢裡自己在多重的宇宙穿梭,醒來覺得,破碎的重新拼回一個人形。更多內容會逐漸放到 Patreon 上,貓咪需要罐罐,我需要紅茶。訂閱我的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SomethingfromKiki
作曲練習。在車上的時候,幾句旋律跑到腦中。今日氣溫33度,我去了桃園。儀式總令我疲憊,氣溫把人體丟進蒸籠,但疲憊極了的時候,想起一些單純的東西,會覺得自己和眼前/當下的場景並不在同一個星球。在回程的車裡聽 David Bowie,他唱一個問題: where are we now ? where are we now ? 他回答: as long as there is sun, as long as there is rain. as long as there is me, as
前陣子回了一趟「家」,一路搭了許多車,錄了一些軌道聲、引擎加速聲、飛機渦輪聲、破空聲、廣播聲,是我在路途中,聽到的 sound of air。用 soundtrap 加了一些旋律,用了四種樂器。寫完這一首,我好像又多了一點點 resettle 的感覺。聽聽我的路途,跟我回「家」吧。
Entanglement,糾纏。其最早的討論可溯及達爾文「糾纏的河岸」(entangled bank)。量子力學亦認為,曾互動過的兩者,即使分開,也不再是從前的狀態,因為它們交換了一些什麼,總之已糾纏在一起。人類學家研究這惱人的糾纏,從環境、族群到殖民,而我在想的是,誰與我的生命糾纏。過去的我、你、TA和現在的、未來的,作為人類和非人類的我,身體與靈魂,愛,面孔,記憶,海水,雨水,空氣中未凝結的水,大氣電波,social media,不斷糾纏。於是在心亂如麻,走向虛無的一段日子,我
最近的新嘗試,讀詩與噪音的remix。朗讀內容是三首2022年寫的詩。噪音來自高雄、花蓮、台東採集的環境聲,以及我用 soundtrap 簡單做的一句旋律。《尼斯湖水怪》《疾病書寫》《夢》
一年前接了一個案,是幫香港明愛的安老院寫一本書,記錄20個老人家的人生故事和生前遺言。書最近印了,接下來的幾集podcast,我會讀幾篇書中的文章。這一期是兩位婆婆的故事。
夏宇自選88首,2013年初版。台北寒流大雨。晚安。
時隔一年我終於又更新了 podcast,這次邀請很久不見的朋友小何小姐,一起來聊聊2021年。2021是失去的一年,我們發現許多共通點,比如有時很容易失憶,還沒重新學會好好呼吸,療癒自己。在很壞的世界裡,你好嗎?覺得自己是某種倖存者嗎?小何說,她好想要2021年趕快過去,但又不想要2022年到來,因為知道會有更多壞事發生。在2021與2022之間,我們尋找一個蟲洞,或是自己成為蟲洞。我們聊到了這一年大大小小的新聞事件,人群的被迫解散、離散,幾場演唱會,怎樣叫做對自己好一點,還有沒有
2021年的第一期節目,主題是蘭嶼達悟族的母語創作音樂。聲音內容來自2019年夏天,我在蘭嶼朗島部落,Syaman Macinanao 謝永泉的家中,對著山與海,聊的一次漫長的天。我剪輯了其中30分鐘的訪談內容,包括謝老師的四五段吟唱。進入這一行五年了,我慢慢發現許多從前訪過的人,就像是海邊拾獲的貝殼,在家中放著不以為意,卻會在幾年之後,默默地長出珍珠來。這段訪談進行時,我和謝老師僅是第二次見面,會有這次訪談,是因為他信任的年輕攝影師鄭宇騏告訴我,他們正準備錄製蘭嶼第一張母語創作專輯
「你沒法做好準備,也沒法毫無準備。」2020年,一場瘟疫和局勢的變動,讓許多人被土地拋離,被迫過上懸浮的生活。我訪問了夏天從美國回到中國的黃山,他在 Stanford 讀人類學博士,研究香港,也是一個雙魚座,最近寫了一篇關於 care 的文章。我們談到生活的變動,人的記憶,生活的板塊,關懷的困難,例外的時間,回與去與來,連結與斷裂。支離破碎的世界裡,你還在找尋你自己嗎?問:1、現在人在哪,今年去了什麼地方?2、為什麼要回來,那時候是怎麼打算的?3、回來以後,怎麼面對被拋棄的
5月的時候訪問了5個因為瘟疫而陷入經濟困境的中國女工,經濟下行,你還吃得飽嗎?《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      詞曲:張楚 吃完了飯有些興奮在家轉轉或者上街趕趕為了能有下一頓飽飯天堂實在太高太遠眼淚眼屎意守丹田我們也只能表現得這樣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上蒼保佑有了精力的人民請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吧上蒼保佑糧食順利通過人民真的不敢想要能夠活著升天只要能夠活下去正確地浪費剩下的時間這要經驗還要時間眼淚眼屎意守丹田我們也只能這樣忍受上蒼保佑吃
雨夜來錄 podcast,第八期,在別處看見香港。瘟疫是極權的最佳助力嗎?過去半年,拜大隔離時代所賜,我在另一個地方閱讀和體驗人類的苦難。我遠距上課的內容,涉及到20世紀初的城市史、菲律賓原住民政策、越南移民史。在一部紫色的法例生效的第二天,我想講講我從這些課中,讀到的香港。因為香港在你心中,你在任何地方都會讀到香港,不是嗎?這一期的自己跟自己閒聊有大綱,音樂我也有選過喔。如下: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68Ha4AZE1RyZmGRRt
隔了半年沒有更新,也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這個 podcast。我可能要改簡介了,因為我已經120多天不在台北,不能叫做「在台北讀人類學的小記者」了。瘟疫要將我們推向何方呢?如果不是死亡,那麼是家庭的困獸鬥,是粉紅狂潮和瘋狂資本的國,是離散,是滯留?是一個人類學者的「馬林諾斯基時刻」,還是一場無邊無際的、痛苦的,生活的田野?這一集本來想邀請兩位嘉賓,一位是從紐約逃回香港的小葉,一位是在倫敦居家死守的瑪布。但前者被我的朋友們「無業遊民」(一個比我更新規律很多,也有認真設計主題和剪輯的優質
時隔兩個月,換了新的錄音筆,我回來了。這次來講一個自我民族誌,關於動蕩世界中,個人的高山低谷。開頭那是貓咪在叫,別害怕。後段音樂有點怪,playlist 跑錯,別介意。
時隔兩個月,在注意力和腦容量都被香港佔據,情緒和個人生活都被牽著走的日子裡,在台北一個地下隧道中的偶遇,讓我想起了在這場運動之外的事。那是5月底或6月初,我受邀跟訪一個港台兩地無家者/露宿者/街友/遊民互相探訪的活動,和幾位在深水埗露宿的街友一起,走入萬華艋舺,看看遊民。我的狀態一直不好,還沒有回到可以自己和自己有序聊天的狀態,內容散亂,也許不值得聽完。嗯,希望我們在這個漫長的夏天之後,都可以變得更好。
半個月前,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高潮,我在高峰過後買了張機票,以特約記者的身份短暫回到香港,觀察和採訪了這場運動的一些節點。半個月後,我的半個寫作老師,我第一份工作的老闆,也是總給我托底的「大人」,離開端之後創辦了 Matters 的潔平來到台北,我們見了一面,聊了聊我在這場運動中所看到的幾乎一切,以及她的反饋和觀察。錄製這集 podcast 時有兩件事正在發生,一是李立峯教授正在香港 Brew Note 文化沙龍做一場非常重要的演講,講反送中運動的「無大台」,初步記錄可見蕭雲整理:
從電影《淪落人》講起,久違的 podcast 第三期終於上線了,這一次終於不是自己和自己聊天,而是請到台灣的菲律賓研究者賴奕諭,一起聊聊菲律賓社群在香港和台灣的故事。台北中山北路的天主教堂,對照香港中環的環球大廈;台北雙城公園的 Tagalog 詩會,對照香港深水埗的 lensational 攝影行程。他們以某種方式隱身在台港主流社會,卻透過空間、社群,創造出一種不作為「瑪利亞」和「賓賓」,而是作為有主體性的人的生活,在異國尋找著快樂、平等與重新認識自己及這個世界的可能。____
這一期的手記來源是,今年冬天的時候,27歲的我,在香港沙田,這個我住過一年的地方,和6個平均年齡86歲的老人聊了聊病、老、死亡、孤獨、親情。沒想到雖然感冒還沒完全好,我還是自己跟自己聊了一個小時,從日劇dele聊到原住民的親土性……背景音樂: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7mq7ZfwVGtW9aFr9iNIo8M
「你必須殺死一部分的自己,才能在這裡生存下去。」因為貓早上五點就尿床,把我吵醒,沒什麼精神做正事的我,在家用錄音筆錄製了第一期 podcast。本來打算聊一聊最近的兩篇稿的採訪手記,沒想到我自己跟自己聊天也可以聊這麼久,只來得及講完第一篇橫店的採訪。有點碎嘴,請原諒我。下一期我會談第二篇稿的。附上當中提到的橫店稿:https://bit.ly/2OMyhC3。背景音樂:https://open.spotify.com/track/5lp9uCsVyhnrxtqNDixHsd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