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haser Logo
Home
ARThon藝術松學校

arthon_daf

ARThon藝術松學校

An Art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ARThon藝術松學校

arthon_daf

ARThon藝術松學校

Episodes
ARThon藝術松學校

arthon_daf

ARThon藝術松學校

An Art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ARThon藝術松學校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國內外博物館及美術館趨勢、推廣知識共享的經營心得。01:40 分享開啟經營「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緣由:在大英圖書館實習中的「Open House」經驗04:40 以臉書作為主要分享平台的困難:不喜歡點「連結」的觀眾、濃縮資料與篇幅07:15 藉由分享案例思考台灣博物館的處境、疫情之
本次由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映彤,以心智哲學的角度切入,在上一集中,介紹了許多虛擬實境的技術應用案例。在這一集當中,聚焦於感知與自我的探討,在感覺與感知可以被操弄的科技時代,我們如何能夠確定,自己所處的世界,正是自己所理解的樣貌呢?///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陽明大學心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曾鈺涓老師,上集了分享從個人在數位藝術創作中,關注「人」在數位環境的生活樣態。本集延續數位藝術創作的討論,以Max Bene、Jack Burnham、「The Johnny Cash Project」等案例,來分享如何切入數位藝術的創作思考。///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曾鈺涓老師,分享從個人在數位藝術創作中,關注「人」在數位環境的生活樣態。而當作為一個數位藝術策展人,與傳統藝術媒材的策展人,有什麼相異之處?回應現今不斷進步的科技,數位藝術又發展出哪些樣貌?///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和概念美術館Vol.7《低級自由》的藝術家李懿澕,聊聊在創作之前,與蟑螂的共處經驗,而在日後將蟑螂作為作品發想主題後,又是如何進行一連串的模擬與觀察?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這一次的創作,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概念美術館The Concept Museum of Art,於2018年開館,聚焦於「作品在歷史脈絡中的真實性」。立基於數位時代網絡思維及觀看與體感技術,企圖以文化分層的歷史架構補充類比式物質典藏方式的不足,創造新數位敘事經驗。過去展
本次再度邀請移動故事屋總監,張嘉路,來談移動故事屋的最新劇目「乾爹乾媽是神明」,以鄭成功的民俗神話元素所創作的兒童劇。這次的劇目不聚焦在鄭成功的個人傳說,而是透過傳統民間習俗「契子」,讓爸媽與孩子共同討論、一起經歷故事主人翁「大寶」尋找自己適合的乾爹乾媽的小小冒險。///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本次由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映彤,以心智哲學的角度切入,來談VR虛擬實境的技術應用,如現今特定族群的VR體驗應用、以色列與法國人機遠端連線的例子等,來聊聊虛擬世界,為人們的感官與認知帶來什麼樣的感受。科技技術越來越進步的同時,人們是否還能夠清楚地區分虛擬與真實世界的差別?///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期待透過數位轉譯的案例分享及介紹,吸引對博物館科技以及內容展示有興趣的博物館人士、策展人士來共同討論,甚至運用專業來實踐數位轉譯的可能性,此系列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延續「春池嫣韵」還是「去他媽的」的敘事歧異討論,以「娜芙蒂蒂駭客Nefertiti Hack」的數位歸還行動案例,來談數位與實體型態轉化的呈現;後以博物館中的AR擴增技術,談博物館呈現中的同域交錯,提供展覽形式數位轉化的呈現與可能。///A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計畫主持人陳禹先,與大家分享國外時基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發展,同時淺談美術館的藏品性質與發展取向,是如何與各個館舍中保存制度的建立,互相影響。同時,也不忘回顧,現今台灣對於時機媒體藝術的保存現況。///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在2019年所撰寫的一篇短文〈AI藝術:三個提議〉(Defining AI Arts: Three Proposals),在前一集的討論中,Manovich指出,現今AI大多在模擬或模仿當代藝術或現代主義藝術的創作形式,而這樣的創作形式或許還不足以稱之為AI藝術。延續前述議題,本集由電腦藝術的基礎,討論藝術人工智能化的可能,以及究竟什麼樣的形式才可能是真正的AI藝術。///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在2019年所撰寫的一篇短文〈AI藝術:三個提議〉(Defining AI Arts: Three Proposals),來討論AI藝術的定義是什麼?自20世紀以降,表演、裝置、網路藝術的出現,讓藝術的界線受到質疑。視覺藝術家使用AI技術創作,究竟是作為特定的創作工具,或只是做為視覺藝術的輔助工具?///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教授與所長,許峻誠,從應藝所的合作實例,「科技松Techathon-故宮X交大新媒體藝術展」與「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AR/VR 互動漫畫與數位實境體驗展」,來談學生如何面對陌生的題材,以及如何從案例中面對使用者體驗的設計問題?訪談末提及跨領域合作中的困難與障礙,與「數位轉譯」的思考分享。///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計畫主持人陳禹先,與大家分享荷蘭數位保存文化聯盟NCDD(Netherlands Coalition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在2018年發表的一本為期四年的調查研究計畫成果手冊,來談談數位文化資產的保存方法,有別於傳統文化資產,需要制定什麼樣的架構呢?台灣可以如何借鏡這些經驗?///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
本次由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劉育成老師,透過四位作者,Anja Jamrozik、Marguerite McQuire,、Eileen R. Cardillo和Anjan Chatterjee共同撰寫的〈Metaphor: bridging embodiment to abstraction〉這篇文章,以具身性(Embodiment)和抽象(abstraction)的概念,來談人類如何理解隱喻。在生活經驗中的身體經驗是如何幫助人類理解隱喻?///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期待透過數位轉譯的案例分享及介紹,吸引對博物館科技以及內容展示有興趣的博物館人士、策展人士來共同討論,甚至運用專業來實踐數位轉譯的可能性,此系列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本次邀請Corma科碼新媒體執行長,李昀叡,分享對於博物館科技的觀察,以及在合作案例中,從中領會的經驗分享。///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
本次邀請在地實驗的企劃統籌,葉杏柔,以及「移動故事屋」總監,張嘉路,來談「移動故事屋」在這一年之間,移動至不同縣市、場館演出的合作經驗、心路歷程分享。在環形劇場中,高度互動的體感設計、生動的說書人、故事題材,三種元素的互相搭配,帶給親子觀眾什麼樣的體驗?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四個命題,符碼化(encoding),來解釋我們正透過類比式、視覺化的方式,來理解所使用的軟體及結果。以及,從電子媒體進入數位媒體後,數位媒體的再現(格式化)是如何改變了媒體運作的方式?///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期待透過數位轉譯的案例分享及介紹,吸引對博物館科技以及內容展示有興趣的博物館人士、策展人士來共同討論,甚至運用專業來實踐數位轉譯的可能性,此系列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本次透過「春池嫣韵」的趣聞,來討論博物館、美術館在進行展示時,所產生敘事歧異的概念。///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三個命題,資料、感覺與介面,討論使用者在使用數位媒體的過程中,演算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隨著軟體的演化、多功能技術的整合,為什麼不能夠再以支援功能(存取、創造、操控、分析)來辨別數位媒體的類型呢?///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和概念美術館Vol.6《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之藝術家全明遠,聊聊接觸VR攝錄影的過程,從Youtube 360度可自由旋轉視角的影像,進到VR頭盔世界裡,人物面貌、事物由近而遠的真實立體感、猶如置身於重現時空的視覺感受。進而從藝術家開啟一連串影像紀錄的過程中,聊聊對於時間、對於人文及傳統民俗風貌的美,有著什麼樣的喜愛、與堅持下去的動力。///概念美術館The Concept Museum of Art,於2018年開館,聚焦於「作品在歷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訪問《風之旅人》以及《光遇》的藝術總監,JIANG Ke(江軻),談個人對於過去遊戲製作的一些心得,以及遊戲上架平台的考量。漫談在動畫創作路上,日本動畫導演「湯淺政明」的作品,幻化無窮、無拘無束的自由度,是如何帶給他莫大的影響。///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叁式總監,曾煒傑,談大眾對於數位科技在博物館展示的普遍想像,造成了什麼樣的現象?博物館展示與數位科技,如何在內容與形式之間達成平衡?在彼此專業與想像的落差之間,如何建立工作流程?///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二個命題,其實只有軟體,「媒體的屬性」到底是什麼?針對數位照片、電子文本、網站,或數位地圖的種種討論,真的具有意義嗎?///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一個命題,我們未曾(僅為)數位化,隨著媒體發展的進程,「數位化」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軟體介面,Facebook、Google,如何開始深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當我們在電腦上編輯圖像、文字、音效,是什麼影響了我們使用這些媒體的習慣?///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
本次由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劉育成老師,透過Nicholas J. Long與Henrietta L. Moore共同撰寫的〈Sociality Revisited〉(重探社會性:設定一個新的議程)這篇文章,來談「人類社會性」在科學與技術發展時代下的相關討論。從人類學觀點出發,以行動者網絡理論ANT,與情感理論為基礎,思考我們如何重新看待「人類社會性」?///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